close

很久沒包水餃,原因之一是找不到尬意的餃皮。縱使小王子一再表明想吃的意願,在我的理想目標沒有達成前,老是意興闌珊。

最理想是自己做,用多少做多少,沒有剩皮的問題。但我的手臂很細,做不來粗重費力的工作。

以前看到擀麵食譜,總是退避三舍。後來有了低階麵包機,曾嘗試做過包子、饅頭皮。即使可以代為揉麵,但效果不佳而始終視為畏途。

這陣子腳傷,天天用腋下拐,多少訓練了一向沒什麼力的手臂。在第三次回診時,醫生說要三至六個月才會好。想起連日生活的不便,許多計畫取消,頓時煩悶上心頭。

於是下決心,挑戰心中的恐懼。為了不重蹈覆轍:因對食譜配方一知半解,甚至偷懶不做功課,不先爬文進行了解而導致失敗。動手前紮實的瀏覽了一些文章,當然也包括我愛用的〝周老師〞部落格。

關於擀、揉麵,了解食材的特性是基本的工作。過去我就吃過這種虧,不明究理,胡搞一通,嚇壞自己。

當看到周老師說餃皮的水是粉的40%時,覺得很不可思議。明明孟老師說包子皮要佔52%~54%的呀,水這麼少要怎麼揉成團啊!

再多懷疑,倒不如實際操作。要做的是水餃皮,當然要用冷水。

由於屬實驗性質,不想浪費食材,先用100克中筋,調入40克冷水。筷子攪拌後只見水馬上消失在粉堆中,怎麼可能將剩餘的粉和成團?

丟開筷子,用兩手揉捏。好不容易才弄成團,只是乾硬得很,根本沒辦法再揉到光滑的地步。

嗯,麵粉經搓揉後會出現筋性,那就試試先不理它。放在碗裡,蓋上蓋子,看它能不能稍微放鬆。看看鬆弛後會不會「醒」來,比較柔軟,以利操作。

經過幾小時,感覺它比較潮濕,變軟了,趕緊好好搓揉一番。待麵糰呈現光滑時,照例讓它休息一下子,待會要擀開時,它就會乖乖聽話,不會一直蜷縮。

揉麵過程要使力、專心,不知不覺心中的氣就消了。腦海浮現以前做麵粉黏土的景象,告訴自己:這是可以吃的黏土耶,好好玩!

P_20160418_181439.jpg  

很多人玩烹飪喜歡〝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〞,但花大錢不是我的style。買了沒用幾次,三分鐘熱度,不但浪費且佔空間呢!

能用手邊簡單現成的用具完成任務,我的滿意度才會達到最高。

要找大小適中的模型蓋出餃皮的圓形。先是拿義美布丁盒,大小剛好但沒辦法像印模切出形狀。突然想到nutella巧克力榛子醬的白色塑膠蓋,結果一拍即合。軟軟的膠蓋,細細的蓋緣剛好可以切斷。使用上,壓的是塑膠蓋面,比起空心的金屬模,操作來得容易成功。

P_20160418_183802_1.jpg  

只要聽到「啵」一聲,蓋內空氣被排出時,拿起蓋子,就可以看到成形的餃皮囉!

第一次做餃皮,擀麵皮就依著矽膠墊的範圍,最後總共做出11張餃皮。

直徑7.5公分,大概是3吋大小的皮。P_20160418_182332_1.jpg  

不過,在外面吃水餃,我和小王子很注重餃皮的厚度。既然自製,皮薄饀多的水餃就不再是夢想。只是摸摸餃皮,好像和外面買的一樣厚耶,再將它們擀薄一點!

P_20160418_184105.jpg  

拿剩下的包子肉饀充數,想不到一包竟是超巨大水餃,一個抵外頭兩個。

P_20160418_193324.jpg  

這次做的皮大成功,內饀只是湊合著用。母子各吃5、6個水餃就飽了。

正愁著下次怎麼做小的一點的水餃,小王子說提議:下次擀薄一點,再用原本塑膠蓋,大小就會剛好了。對耶,我怎麼沒想到!

可是我的矽膠墊太小,快超過邊緣時就要停止擀皮。小王子又開口了:可以分成兩團擀。真的耶,這些都是有效的解決之道。

玩過冷麵,接著想玩燙麵,用剩餘70克粉加30克熱水來實驗看看。

和了之後一見太乾,就倒了點冷水下去。果然比較好揉成團,內心還沾沾自喜。

燙麵適合做需要含水量較多的皮,比如煎餃皮。一般水餃皮在下水煮時可以再吸水,煎餃可沒辦法。

只是我懶得用油鍋,臨時改變心意當它是蒸餃皮。心想又沒像水餃一樣下水,應該沒問題。

這次擀得很薄再壓模,對餃皮可是滿意得很。

P_20160422_184108.jpg  

只是皮很薄又比較濕。包入饀料後進電鍋蒸,就開始皮開肉綻。包太飽滿的一個個肚破「湯」流,慘不忍睹。

最後搞得電鍋黑漆漆,還散發燒焦味。焦味是調味的醬油和著肉汁造成的。

這次經驗讓我知道好的皮,含水比例很重要。千萬不要ㄍㄟ熬,自作聰明啦!

終極目標是做湯包。要包得住水,恐怕還是冷水麵糰比較適合,我想。

起麪筋後,需要讓麪糰鬆弛一下,它才能恢復柔軟,以利塑型。我聯想到在親子關係緊繃時,也需要暫停一下,緩和氣氛。來硬的只會搞得雙方「筋」疲力竭,更無法達成管教的目的啊!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小玩子 的頭像
    小玩子

    玩人家族 OP家庭 

    小玩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